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在贵州文化人身上看见“桃花源”

  编辑出版《一个人的安顺》十年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杜丽女士第一次置身于安顺这片“最熟悉的陌生之地”。每到一处,她会不自觉地与戴明贤先生笔下的“安顺”相对照:曾秘藏故宫国宝的华严洞,是戴先生一家躲警报所在;华严洞旁的某块古老条石,是戴先生妹妹落水处……意识到这一点时,杜丽有所感:“我的双脚此前从未在贵州留下一个脚印,内心却在‘安顺’悄然生活了十年。”

  十年间,戴先生“一个人的安顺”,不期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群人的安顺”。杜丽也先后住进了戴先生笔下的“贵州世界”里:“《物之物语》,我印在书封上的编辑语是‘贵州往事,且行且忆’;《子午山孩——郑珍:人与诗》的则是‘贵州人,贵州事’。”

  她说:“我想让对贵州感兴趣的目标读者,一眼发现戴老师的书。”

  一本书,打开一片“桃花源”

  “我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读到?”杜丽第一次说这话是1995年4月12日,她在书店看到了女诗人伊蕾的诗集《女性年龄》,被“我好像天生就老了”的句子击倒。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她,有一套自己的艺术口味:“比小资要市民,比市民要时尚,比时尚要另类,比另类要主流。哪哪都不靠。”毕业后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她这“哪哪都不靠”的艺术口味使得她经常“挨饿”,便自己写些文字喂给自己——这些篇章在2000年前后结集成《带绿色玻璃罩的台灯》、《谁比谁活得更长》、《我是哪一种吸血鬼》等几部散文集,多是熟悉的人和事,岁月与历史,还有自己的青春。

  2003年的一天,杜丽接到一部名叫《石城浮世绘》的书稿,作者是贵州的戴明贤先生,钱理群先生推荐过来的。她再一次说“我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读到”?击中她的,是书中“用手捂热的苍茫岁月”。更具体地说,是文中“一粥一饭的情愫”、“过得如此有美感的日常生活”……

  杜丽的学长清平先生曾说,“杜丽自己的文章是一种精神享乐主义的典范:通过特别的发现,改变固有事物的日常模样——这更接近诗歌的本质。”而透过戴先生的书,杜丽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杜丽将《石城浮世绘》的书名更名为《一个人的安顺》出版,套用的是她无比喜爱的一部作品的书名——刘亮程写新疆地区生活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专注于写一个地方的当代作家不在少数,戴明贤先生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是:除了艺术性,他还有学者的情怀。”杜丽说。

  杜丽坦承,戴先生在《一个人的安顺》中那种“个体微观史”的散文文体,不仅将“安顺”敞亮在她面前,敞亮的是一个个“微观史世界”:另一个著名编辑将自己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十二个记忆,交给杜丽出版,这便是老六(《读库》主编张立宪)的那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导演叶京把自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交给了她;戴明贤先生的《安顺旧事:一种城记》、《物之物语》、《子午山孩》,编辑也是杜丽。

  这些书有个共同点:作者书写的都是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桃花源”。“他们将自己的‘桃花源’交付给我,是我的荣幸。”杜丽说。

  一个人,发现一群“纯粹人”

  杜丽说,很长时间以来,戴明贤先生很可能是她唯一接触到的贵州作家。这次来贵州参加戴先生的作品研讨会,她第一次亲见了戴先生本人,“第一次知道低调的戴先生,在贵州文化界这么有威望”,也第一次见到了“一群像戴先生那样纯粹的文化人”。

  诧异于贵州卧虎藏龙之余,杜丽开始思考几个问题:贵州有优秀的文化人及文化作品,为什么自己之前不知道?在全国主流文化圈,怎么就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思考的结果是“贵州文化人太‘低调’。”杜丽说起了她在贵州这几天的一则见闻。“一天早上,我在戴先生家公子戴冰的陪同下逛黔灵山公园,就非常傲慢地问:现在很多地方的作协主席、副主席本人都不是作家,我们本地的作协主席、副主席是作家么?戴冰想了一下,说是作家。我又问:出过书么?他说出过几部书。”

  问完这几个问题后,有人告诉杜丽说戴冰就是贵阳市作协主席。“我大吃一惊。这时我才知道戴冰不仅仅是戴先生的公子,还是作协主席、作家。”杜丽颇气恼地找到戴冰,问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身份早点告诉她。“戴冰说:你只问作协主席是不是作家,并没问我是做什么的。”

  杜丽说:“这件事太典型了。我回去要写类似《三个贵州文化人》这样的文章,就写他们的低调、谦虚、不事张扬。我喜欢这样纯粹的文人,‘话筒’递到面前都很淡然。但我也想说:在主流文化话语权上的失声状态,让贵州文化人非常吃亏。”

  面对记者,她一再说明她对所接触到的贵州文化人的喜爱:“他们是真正有修养的文人艺术家,他们离真实的、火热的、有血有肉的生活很近,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本心”;“他们没有像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自己的作品。因为现在很多人是像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用数量庞大的作品去包围读者的感官,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站在出版编辑的角度,杜丽说她这些年的工作,始终在坚持一种比较纯粹的文学理想,编着像戴老师这样“小众”且纯粹的书。“这样的作品,我是坚信有读者有市场的。我相信,永远会有人会选择一部纸质好书,卷起来放在包里、口袋里,在河边树下展读,珍藏在心中。”杜丽说,“我永远在寻找这样的作品,而贵州的文化氛围更容易产生这样的作品。希望贵州文化人给我投稿,就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历史和岁月写起。”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贵阳新闻网-贵阳日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3-08-28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