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雷山苗族芦笙文化

历史渊源

  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新唐书?南诏》说:“西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盏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这是唐代有关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记叙。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说:“一个吹瓢笙如蚊纳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说的也是芦笙与芦笙舞。
  《黔南识图》说:“择平壤为月场,男女皆艳股,吹芦笙,踏歌 而舞。”
  《黔书》卷四“释名”条说:“笙生地,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是为匏笙,女娲氏之笙也。”
  郭沫若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说:“笙之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族民间每家均积备有芦笙。”
  1979年版《辞海》说:“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
屈原的《楚辞?天问》(阚子篇)称:“楚笙冠中国,楚人吹笙天下第一”。战国时楚称荆蛮之地,“荆蛮”就是苗族曾居住的地域。“楚笙”就是苗族芦笙。
  可以说,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芦笙制作工艺伴随着芦笙文化的兴起而不断传承发展。


 4/1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雷山县人民政府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0-09-06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