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旅游文化 >> 正文

钟金万谈懒板凳与团溪水

  钟金万,1964年11月生于遵义市播州区,大专文化,中国曲协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已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等作品200余篇,有20余篇作品获奖。出版《遵义县方言》《遵义方言诠注》《遵义民间禁忌》《遵义常用方言》等书籍。

  他的懒板凳与团溪水的前世今生 深入浅出 让人羡慕……

  钟金万说:

  说起懒板凳(今南白)与团溪水(今团溪)的关系,不得不说一下上世纪上中叶遵义县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我之所以要说一下这段历史,是因为遵义市播州区团溪场与白锦场(又名懒板凳)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文化历史非常丰厚,经济社会非常活跃。

  相对于团溪场来说,白锦场的历史非常短暂,有的人甚至只知道“懒板凳”不知道白锦场。有资料记载的“白锦场”或“南白锦场”不过109年。

  作为县城所在地,1954年4月28日遵义县委、县人委机关才从遵义市(今红花岗区)迁驻南白(原名懒板、懒板凳或白锦场),到今天只有66年的历史。如果算到1958年11月撤销遵义县建置,并入遵义市(今红花岗区),再到1961年8月16日恢复遵义县建置按市县合并前遵义县政区复设遵义县,随即县委、县人委机关迁驻南白,那么南白作为县城的历史就更短了。

  1600年明廷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平播之役”,1061年对播州实现“改土归流”,将原播州辖地分为遵义军民府(隶属四川)和平越军民府(隶属贵州)。遵义军民府以原播州长官司地复建为遵义县,置东隅、通平、乐安、南隅、忠庄、清潭、平水、西隅、天旺、沙溪、北隅、永安、大溪等13里。每里下设10甲,共130甲,甲名依数序排列称谓。

  到了清代,遵义县区划沿袭明制,仍辖13里130甲。康熙二十八年(1687年),清廷下令“遵义军民府”去掉“军民”二字,称遵义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县随遵义府划隶贵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遵义县推行城乡地方自治。宣统三年(1911年),遵义县城乡议事会成立,设城议会1个,乡议会16个。其中遵义县南三区辖原忠庄里,自治公所设在南白锦场(今南白街道);南四下区辖原平水里南部,自治公所设在团溪场。

  遵义县是从1911年废里设区、将13里置为17个区的,但甲的建置没有变化。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遵义县由17个区改划为22个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每10户编为1牌。那时,遵义县南三区设置南三上和南三下区,南三上区自治公所在懒板凳(今天的南白)。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遵义县行政区划按区、乡(镇)、闾、邻四级。每区由10至50个乡(镇)组成,每百户以上的村庄设乡,不满百户的村庄联合邻近村庄编为1乡;百户以上的街市设镇,不满百户的街市仍划为乡;乡、镇都不得超过千户。区设区公所,按数序命名。乡(镇)设乡(镇)公所,以驻地地名命名。乡(镇)下设闾,1闾辖5邻。闾下设邻,1邻辖5户。也就是说,在1932年时遵义县区划为22个区,88个乡,49个镇,其中原南三上区白锦镇改属第八上区白锦镇,驻地仍在懒板凳;这时,团溪镇属第九下区,驻地团溪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中央势力尾随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乘机解除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军政大权。

  5月1日,改组贵州省政府,县以下行政区划分设区,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

  规定每县不能多于12个区或少于4个区,以10至15户为1甲,10甲为1保,若干保为1联保。

  依照这个规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遵义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区,136联保,865保,8596甲。其中:第四区由原第七上区、第七下区、第八上区、第八下区合并而成,区署驻三岔河(今三岔镇街上);第五区由原第六区、第九上区、第九下区合并而成,区署驻团溪场。

  可以看出,这时的白锦联保属于第四区,团溪联保属于第五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遵义县调整联保与保的编制,共9个区,89个联保,844个保。其中,第四区,由原11个联保、91个保,调减为8个联保、89个保;第五区由原22个联保、111个保调减为11个联保、110个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各区联保以数序命名改为以驻地地名命名。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废联保,县辖行政区划改为乡(镇)、保、甲3级。因遵义县辖区面积大,县、乡两级之间仍设区,县东设虾子区,县东南设团溪区,县西设鸭溪区,县北设大桥区。其中团溪区辖团溪镇、龙坪乡、深溪乡、三岔镇、西坪乡、苟江乡、南白镇、尚稽镇、张王乡、白果乡、新民乡共7乡4镇。这时,遵义县共50个乡(镇),512个保,6354个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遵义县伪政府为实施“应变计划”,又将县辖区划调整为7个区,其中中区领乡6镇,东区领7乡1镇,南区领5乡3镇,西南区领2乡3镇,西区领6乡2镇,东北区领4乡2镇,北区领6乡,乡、保、甲三级未变。

  1949年11月25日遵义解放后,遵义县人民政府成立。28日,县政府派员到各区、乡(镇)接收国民党政权,并将城外四郊划为8个行政区,以数序命名,即一区(大桥)、二区(老蒲)、三区(虾子)四区(团溪)、五区(南白)、六区(鸭溪)、七区(枫香)、八区(李梓),下辖44个乡(镇)。1950年6月,将原八个区公所改为16个区,9月又划为20个区,同时废除保、甲制,以原保改为村,甲改为村民组。1951年3月又增设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区。那时,遵义县共25个区,47个乡(镇),446个村。

  后来,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十余次区划调整,到1961年8月恢复遵义县建置时,城郊16个基层人民公社划属遵义县管辖。9月,各基层人民公社改置为区公所,各管理区改建为82个人民公社。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遵义县上世纪上中叶的建置沿革。2012年,我在查找“懒板凳是什么时候演变成南白镇的”资料时,在《遵义县团溪镇志》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民国30年(1941),实行新县制,废联保。县辖行政区划改为乡(镇)、保、甲3级。因遵义县辖面积大,县、乡两级间仍设区。县东南设团溪区,辖团溪镇、龙坪乡,深溪乡、三岔镇、西坪镇、苟江乡、南白镇、尚嵇镇、张王乡、白果乡、新民乡共6乡5镇。驻地:团溪场。”这是我最先看到的关于南白建镇的历史资料之一,也是我后来撰写《南白溯源》查找到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白人,我知道我的家乡南白街道民主社区在历史上曾属于西乡天旺里,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白街道的核心区域是由民国二年(1913年)南三上区治所懒板凳(南白锦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第八上区治所懒板凳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今天南白街道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团溪区南白镇主要辖区。

  儿时,我常去南白街道白锦社区一带,一是去做一点儿小买卖(卖松球、小菜等),二是去亲戚家玩耍,听点有趣的新闻。从大水井到水巷子只有百十来米的路程,水巷子则是一条拐了弯的巷子(即胡同),也有几十米长。那时的集市,后来称老街,即今天的白锦南街和白锦北街。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团溪区南白镇(今南白街道)下辖11个保,其中第八、九、十保属今桂花、龙坑二街道,第十一保属今红花岗区。

  综上所述,南白街道的历史就是这样的简明扼要。

  清宣统三年(1911年)懒板凳属遵义县南三区,自治公所社在南白锦场;

  民国二年(1913年),懒板凳属遵义县南三上区白锦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遵义县第八上区,全称是白锦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白锦镇改为白锦联保,属遵义县第四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属遵义县第四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各区联保以数序命名改为以驻地命名,称南白锦联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遵义县团溪区,全称是团溪区南白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南白镇属第五区管辖,全称是南白区南白镇。

  也就是说,团溪区曾管辖南白镇不仅长达8年,而且“南白”地名也是这时才有的。

  那么,民国三十一年前,懒板凳与南白镇之间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有人说南白原来叫白锦镇,有人说叫白锦联保。

  还有的说叫南白锦镇。这些说法不是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根据。

  但是,我81岁的父亲钟远贵说,他1945年在懒板凳看到的“南白镇邮电代办所”是“南白”最早出现的名字。

  据《遵义县南白镇志》载:

  “白锦社区……民国二年(1913)南三区改为南三上、下区,南三上区治所懒板凳(南白锦场)。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南白锦镇。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南白镇,辖11个保……1949年11月,遵义县沿袭民国保甲行政区划,只是将团溪区南白镇改为第五区南白镇。1950年10月,废保甲区划,置村(居)组 。1953年4月,原南白镇只辖老街村和新街村。1987年4月原南白镇辖城区办事处和郊区办事处,其中城区办事处辖蔬菜大队和老街、合心两个居,郊区办事处辖龙山、关门山、民兴、保锦、五星、马桥、土坝7个大队。”

  然而,我的观察了解却是,昔日的“懒板凳”主要指今天的白锦社区,它面积或地域,不可能大于“白锦镇”“白锦联保”或“南白锦镇”的覆盖范围,应该限定在“乡场”的范围内。武断一点说,“懒板凳”的范围就是场西“大水井”这一饮用水源所能覆盖的老街,即1954年4月县政府迁驻前的南白老街。

  最为令人振奋的是《遵义县南白镇志》上的两条“大事记”,第一条是“民国30年(1941),贵州省实现新县制,建南白锦镇,辖11保,隶属第四区(团溪)”,第二条是“民国34年(1945)5月1日,懒板凳邮电代办所更名南白镇代办所”。这两条“大事记”让我坚信,官方用“南白镇”来取代“懒板凳”这一地名的具体时间是1945年,而1941年设置的“南白锦镇”隶属团溪区管辖。同时,该志还在“白锦”“象山”社区的概况里写道“民国21年(1932)属第八上区南白锦镇”。这么一推算,“南白”这个地名的历史最长不过88年,正算却只有75年历史,而“团溪水”的历史则跟“懒板凳”一样古老。

  这就是我昔日走街串巷的南白老街,这就是与“懒板凳”有着同一个坐标圆点的白锦社区,这就是有着66年县城光荣历史的南白街道,这就是我如今苦苦追寻的遵义南部县城“南白”的来历。

但是,有的专家却对“懒板凳”与“南白锦”出现的先后时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虽然都是针对编撰《遵义府志》的著名文化学者郑珍、莫友芝说的,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值得一记。

  郑珍说:“南懒、白板双声,锦凳叠韵,历久音讹,遂成今称”。于是,这些专家就批评郑珍说:郑先生的观点是南白锦之名出现在前,懒板凳之名出现在后,但在遵义的历代旧志中,都是没有南白锦这个地名的;而懒板凳之名,却出现在早于道光《遵义府志》(1842年)157年的康熙《陈志》(1685年)上。因此,郑珍的“历久音讹”,应改为南白锦是由懒板凳转化而来的,绝不是南白锦讹音为懒板凳。

  我虽不懂音韵学,但对昔日象山东侧半山腰玉皇观房梁上写着的“南善播州”几个字颇有兴趣。我以为,“南播”“南白”的讹音似乎更为接近。

  事实上,《陈志》上的“懒板”,《遵义府志》上的“懒板凳”,作为乡场,是天启年间(1621——1628)才开始热闹起来的;开始称“懒板凳”为“南白锦场”却是1911年才有的事情,到了1941年实现新县制时才把“白锦镇”改为“南白锦镇”,不久便成了后来的“南白镇”。如今,南白镇已于2017年2月更名为南白街道。真正成为“南白镇”的历史只有76年,懒板凳称为南白的历史如今已只75年。

  我以为,南白镇就是这么来的。它位于“白锦”之南,故名“南白锦”。“白锦”又是那么的美丽与曼妙。本是“南白锦”,简称“南白”,真是诗意无限!前景无限!!未来无限!!!

  那么团溪呢?请允许我用“博大精深”“目不暇接”“数不胜数”来形容它吧!有兴趣的朋友最好去读一下《文化名镇团溪》……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11-30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