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麻江县畲族粑槽舞


基本内容

  畲族粑槽舞为畲族独有的一种丧葬舞蹈,集祭祀、娱乐为一体。一般只用在去逝老人的葬礼上。在当地,凡年龄达三十六岁以上的人去逝都可算是老人。活动时间为死者下葬的头天(当地叫“开子”)傍晚至下葬(当地叫“上山”)之前。如谁家老人去逝而不跳粑槽舞,则大家就不认同他家是畲族人。畲族地区,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坝子,粑槽舞就在坝子里跳,而死者就用棺材陈殓在正堂中。槽舞因代代相代传而形成了一套约定成俗程序、法和拍节。其程序入要分为祭祖、跳舞和结束三部分,参加人员仅限男人六名,但具体谁跳并不固定,凡会跳者或想学跳者均可轮换上场,因而跳粑槽舞又是畲族男子展现自身才艺的一个舞台。
  开始跳舞前,先由一位巫师(当地称道师)进行祭祖:在跳舞的场坝边上燃香三柱,烧纸三张,口中念念有词,其大意是“列祖列宗,某某人已去逝,即将跟随你们而去,现在我们按传统习俗为他(她)跳粑槽舞,把他(她)送到你们身边……。”然后,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粑槽内,由巫师执棒将其连壳冲烂(当地人认为如不冲烂鸡蛋,则对跳舞者不利,鸡蛋在当地往往被当作“收盅”、“喊魂”等必备之物),最后将粑槽翻扑于地,跳舞开始。
  粑槽舞的分工为击木鼓、铜鼓各一人(多为老者),冲粑槽跳舞为四人(多为青壮年),必须在木鼓的指挥下进行,而打击木鼓有一套固定节拍,大多以口诀的形式代代相传,时而击鼓面,时而击鼓身,击鼓面时,跳舞者用木棍冲击粑槽底部,击鼓身时,跳舞者用木棍击打自己左或右跳舞者的木棍,往往有跟不上节拍的要被同伴用木棍打在身上,引来旁观者的一阵哄笑。整个舞蹈分为上下各12小节,在每一节终了时,要按其节次绕粑槽转圈,同时以棍相击。舞到酣处,只见棍棒翻飞,鼓声粑槽声振天,舞者大汗淋漓,甚为壮观。一般跳完一次要需一个半小时,所以一般体力不支或手脚不灵活者往往望而却步,或许也是因此而不让妇女参加。
  跳舞一直要延续至深夜,有时甚至到天明,在送亡人上山前还需再跳一次。最后一次跳完,舞者需合力将粑槽翻回来,然后齐声说到:“公(太)得去了。”意为死者已带着祝愿随祖先而去。这时,死者方可被抬去下葬,整个过程结束。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相关器具:
1、粑槽,一种槽状木器。畲族过节有吃糍粑的习俗,就是把蒸熟的糯米放入粑槽内,用大木锤捣碎而成。粑槽用质地较硬的整木凿成,一般长约1.3米,宽约0.5米,高约0.3米。
2、木鼓:与普通木鼓不同的是畲族木鼓较长,一般长约0.8米,直径约0.4米,多用桐木凿空蒙上牛皮而成。
3、铜鼓:形似麻江形铜鼓。
4、鼓棒:与普通鼓棒相似。
5、木棍:长约1.5米,直径约0.07米的硬木。

传承谱系

畲族粑槽舞传承不很严谨,以口诀和身教传承为主,本族的人只要勤学,有悟性者均可学,多以在聚居地内同族老少间传承。主要传承人有:
六堡村:
赵传亨 男 六堡村老圩头组村民 
赵华甫 男 六堡女子学校校长 
岩莺村:
吴光台 男  岩莺村村民        
吴光智 男  岩莺村村民        
吴和方  男   岩莺村村民        
吴和勇  男   岩莺村村民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麻江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文章来源: 本站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0-08-19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