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旅游文化 >> 正文

贵阳街头手艺人

漫步人群熙攘的贵阳街头,记者关注到那些默默无闻、干着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最接地气活儿的手艺人,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技艺和辛勤劳动,验证了艺不压身、天道酬勤、行行出状元,为构建和谐社会添上一砖一瓦。

修钟表

钟表行业在上个世纪十分红火,因很多家庭都有挂钟,“三转一响”更是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手表则为其中“一转”。如今手机普及率惊人,而在实验小学对面的这家钟表店一直在营业。

我冒昧打扰店主:“现在手表已退出历史舞台,师傅还有生意吗?”

答曰:“过去是看时间,现在是看品牌。戴普通表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人戴高端表,如劳力士、万宝龙、欧米茄、浪琴、百达翡丽等。以前换个表把儿才几毛钱,现在是几百、几千元,电子表的1个电池也由1元钱到几十元了。”

爽朗健谈的徐德生师傅于1970年出生在四川大竹农村,因家境困难只读一年初中,1984年通过钟表修理技术考核,之后随其兄到贵阳修表——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改变人生。1987年自己开业,曾在原制药二厂、八角岩新风商场、北京路口设修表点,现钟表店已经营10年。他认为修表是一生专注的事业,干好工作是一种责任担当,对顾客要怀有感情。  

徐师傅的微信昵称为“准时”,他从业37年来严格自律,除了春节或特殊情况,一年四季每天都在8点多钟上班,下午6点多钟下班,从不让顾客空等;遵守行业市场价,坚持诚实守信、合理收费、不越底线原则,不该赚的钱绝对不要,偶尔一天不开张也很正常;与时俱进、刻苦钻研,从修一般表、电子表到世界各地名表,都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修名表时一定要顾客在场,免得人家心中有阴影;有位老主顾来修高达130万元的江诗丹顿表,需换表把儿却缺配件,他决定自己加工,报价8000元。他戴着放大镜反复操作几次都失败了,一个星期朝思暮想,终于产生灵感获得成功。顾客为他竖起大拇指,高高兴兴如数支付维修费,接着又介绍两人来修高端表。该顾客说曾去北京王府井名表店,维修费按表价的1%,检查费要8000元,还得等到货。不是舍不得花这笔钱,而是拿了钱感觉不舒服。

徐师傅凭手艺改变了人生,月收入由几百元到上万元,在贵阳入户买房成家,并将技艺传授给儿子,在观山湖区成立了贵阳生松钟表维修有限公司。徐师傅说待自己年纪大、眼花、手抖干不成时,一生热爱的事业还在继续。

修补鞋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人人必须穿鞋,鞋子维修实不可缺,盐务街口这个修鞋点就很受欢迎。

近古稀之年的刘师傅系四川广安的农民,过去生活苦不堪言:打着光脚板种田、喂猪、铺路、修水利,推着车子送猪、交公粮。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他24岁走出家门到贵阳打煤巴卖,后来学习修鞋,先在省府路摆摊,又到贵阳六中门口,后固定在盐务街口,至今从业整整40年。老伴在家带孙子,他每年春节回乡与亲人团聚1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贵阳。每天8点左右就到修鞋点,在摊位上撑起一把大伞,避免顾客日晒雨淋。他成天坐在小凳子上修鞋,旁边旧柜子上摆着胶皮、胶水、皮鞋油、手工线、鞋钉等材料,修鞋机、锤子、削刀、磨刀石等工具一应齐全。他在外面用中餐,下午7点左右收工,回到租住的一间房里做饭休息,无论寒来暑往、下雨下雪,天天如此。

热爱生活的刘师傅说,擦一双皮鞋3元,补一双皮鞋15元,有时候坐半天没人来,看神仙过路比坐在屋里强。虽然收入不多也够生活,还能汇点钱支持家人。现在穿皮鞋和高跟鞋的很少,大多数是穿品牌网鞋和运动鞋,附近北京华联有家高档修鞋店,主要是修网鞋。

记者在北京华联看到,皮美尔皮具护理店确属“现代派”,门口摆着15元1对的透气吸汗、防震按摩鞋垫,还为顾客清洗皮带、皮衣、皮包及出售相关用品。恰遇一位男士付35元,取清洗的网鞋如新鞋一般。看似工价较高,但要付几千元月租费也不是小数。

店主褚东是修文人,年过半百却颇显年轻,原来他是位运动达人,非常热爱马拉松,10年来坚持工余跑步50000多公里,每年都参加“贵马”比赛。他以林学专业毕业后进国企工作,却因企业破产而下岗,便于2004年顺应民众需求干上这行,以解决顾客问题为追求,迎来众多回头客。他与夫人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在南京大学攻读环境工程,读研后将继续读博。

修电器

人们认为修电器是个危险活儿,而行走缓慢的77岁李老伯却以此为终身职业。我因母亲是裁缝,多年前到原贵阳客车站布艺市场修电熨斗时遇到他,近几年又两次请他到家里修缝纫机,每次付维修费60元,配零件另算。

李老伯也是广安农民,1980年随做缝纫的堂兄到贵阳谋生,耳闻目染学会了做衣服、修缝纫机。开始在二戈寨一带从业,后到原客车站至今已15年,主要是上门修老式机械缝纫机。现在多数是修电动缝纫机,还修电熨斗、磨剪刀、菜刀等,还去印刷厂维修钉本子的电动机器,挣钱生活并寄钱回家。5年前他老伴去世,女儿要他在家乡一起生活,但他不愿添麻烦,还带着有脑膜炎后遗症的儿子来贵阳谋生。他带着儿子捡纸壳、收废品卖,除维持日常生活,还要为儿子买药。客车站菜场经常送菜给他,又照顾他帮打扫卫生,晚上看守菜场。他每年春节回女儿家过年,带些腊肉、猪油等食品回来。

有人修缝纫机,就有人用缝纫机。省政府后门有家缝纫店已有30年历史,主人胡阿姨50多岁,自幼在家乡普安新余学得一手好针线。1982年到贵阳投靠亲戚帮忙做家务,随后在上海师傅开的缝纫店做手下工,常常通宵加班、十分辛苦。1994年她自立门户、租房开缝纫店,初期白天辛苦做缝纫,晚上和妹妹带着孩子搭地铺、睡门板,夏天热得透不过气,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

她以缝纫技艺和诚信服务受到顾客广泛赞扬,很多老客户长期在这里做衣服、改衣服。同时销售家乡新余的各种杂粮面条、耳块粑、糍粑等土特产,既满足城市人需要,又帮助家乡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如今她家买了2套房,还尽量照顾父母亲,孩子也学有所成。                                            

烤烧饼

路过原贵阳客车站巷口,热气腾腾的烧饼炉前围着购买者,两夫妇不停地做、不停地烤,刚出炉的烧饼色香味诱人、供不应求。一位老阿姨自带白糖来希望做甜点儿,男主人操着浓重的北方乡音说:

“言声儿就好,带啥白糖呢,咱这是专用的细白糖,你拿的沙糖烤不化。”接着每个烧饼多放半勺白糖,多撒一些芝麻。

我接过话头儿:“过去听人说是用糖精做的。”

“哪能呢,用糖精做不出烧饼,俺这是批发市场送来的细白糖、好芝麻,新鲜还便宜。”

俩夫妇是安徽人,来贵阳已20多年,孩子都成了贵阳人。他们一年四季每天晚上要发面、做各种准备,白天在街头摆摊。看到大家争先恐后买烧饼,两夫妇非常高兴。顾客认为他家烧饼货真价实,比其它家的稍大点,薄利多销嘛。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刘秀鸾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4-04-01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