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非常人物 >> 正文

杜兴成与《古院今生》

  杜兴成 :著名作曲家、散文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原音乐组组长。

  1949年生于贵州绥阳。

  1969年应征入伍。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代表作有歌曲《战友之歌》、《游子吟》、《贵州放歌》等。曾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为电影、电视《马贼的妻子》等60余部影视剧(片)作曲。

  文学作品《白静的蒙古包》获全国散文一等奖。

  系中国音协、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杜兴成的《古院今生》刊登在《当代写作》上,作为入选优秀作品选的《古院今生》的故事内容,他说:

  在黔北民居中,我老家的古庭院算是大的了,九柱高堂,深幽宽敞。由我高祖父的父亲杜修德建造,至今快两百年历史。

  我的高祖父杜灿芳是清朝武举人,曾进京参加过殿试,考武状元落榜后,因成绩优异,慈安皇太后召见了他,并敕龙泉宝剑一把,复书一件。据传那时我们家常有马队进出,早晚还要朝拜。

  一百多年前,左侧的厢房搬迁至异地。半个多世纪前,右侧的厢房被大火烧毁。那年我11岁。一天中午,突然邻居家楼上起火,顿时火光冲天,我站在堂屋门口脸都被烤得通红。父亲机智果敢,冲出人群,搭上梯子,手持钢锯爬上房顶,双脚蹬开厢房与主屋之间的瓦片,冒着浓烟锯断连接处的梁柱,终于阻隔了火源,保住了正房。爸爸的举动体现出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

  小时候我一个人不敢在家,高大的木屋静极了,我偷偷拿出高祖父传下来的宝剑,独自挥戈,以驱赶“鬼神”。那时的老宅已居住着多户人家,院子杂乱了,龙门内那棵开满白花的李子树被砍伐了。还有围墙边的枇杷树,花红树,梅子树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乱搭乱建,猪圈牛栏臭味四溢。再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回去的次数也少了。改革开放不久,我调进八一电影制片厂,随着稿费收入的增加,便在绥阳县城给父母买了住房。再后来,弟弟妹妹们也陆续搬进了城里,从此古庭院无自家人居住,漏雨腐朽,窗破壁裂。有几年还借住给异姓人家,我春节回乡扫墓路过也不想进老宅看看,只在冰冷的堂屋上几炷香,点两支烛,向老祖宗拜个深沉的跪礼便伤心离去……

  

  偌大的一个古庭院,最后只住着两家贫困户。我每年都要去各家走走看看,说服他们:“千万不要拆掉老房子,先把它保护起来再想办法。”记得2005年春我曾在报刊发表过一篇散文《别哭,乡间的木屋》。那年夏天,我有幸游访欧洲11国,见西方人保护他“古建”,酷爱我“古董”,一时间触动了我的心弦。从此,我便开始用自己的稿费,托付老家的弟弟妹妹们修复古庭院,让它重获新生。

  万事开头难,在我和兴旭弟的倡议下,首先站出来支持我的是二弟,他主动拆掉围墙边自己辛建的两层砖房。然后是四弟,他将自家后山的砖房换给院坝中央因失火再建的另一户。还有就是我幺兄弟,他献出最好的土地让给那些搬迁户。就这样,在我这个大哥的遥控统领下,兄弟五人齐心协力,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艰难修复工程。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北京音乐厅看演出,四弟急匆匆从家乡打来电话:“大哥啊,正房一动,牵扯全局,许多地方都垮了,就连堂屋的正梁也得更换”。

  我说:“必须修旧如旧,该保留的保留,不能用的即换,质量要高于原建筑才行”。那期间,我四弟异常辛苦,有时为了寻找一棵建房用的树要翻山越岭。我叫他用老青砖更换掉老屋的木地板,又新安了阶沿院坝的青石,增设了统一的门窗。还采纳了曾参加过遵义会议旧址修复的表弟建议,全部涂上桐油深漆加以保护。首次修缮后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就让人眼前一亮,肃然起敬。2009年,绥阳县人民政府首先把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话说搬迁户,人们都知道是件难做的工作,我动员所有的亲朋好友为其排忧解难。在不让搬迁者吃亏的前提下,同他们签“协议”,使之不留后患。原本被人“遗异”就要“拆掉”的旧房,一时间成了讨价还价的“宝贝”。我在老家后山的《梦乡亭序》碑文中刻有这么一段留人深思的话:“从二00六年春起,我在北京遥控指挥,先正老屋,后修院墙,新造亭台,刻匾立碑,搬迁他户。其间之苦辛,只有我知弟知也”。

  

  诚然,这其中不乏有“明理者”,但确有“为难之人”。我四弟讲,在修围墙时有位家族中的堂姑竟然躺在地上不准施工,要以命相持。其实她家就那么几间无人居住的小木房和破烂不堪的猪牛圈。历经几年的力劝,我们终于高价买下她家的弃房全拆了。如今,他们一家在我们提供的资金和宅基地上盖起了楼房,享受着富足的日子。而我们呢?却还在无休止地修复那座清代古庭院。

  最初我下决心修缮老宅时,就连父亲都不主张,他说:“都快两百年的房子了,你花那么多钱修它做什么?”

  我说:“没关系的,又不影响家里的生活,也不贷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修好了还不是要坏的,等你不在了将来谁去管?”

  “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嘛,坏了国家会去修复。”

  从那以后,每年春节我都携妻带儿回乡,老家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有时就连做梦也在构思怎么去打扮我那如诗如画的故园。

  妻子见我偷偷寄钱修“破房子”,常阻难和反对。好在我用的是逐年所得稿费,她的话我“左耳进,右耳出”。在我心中,老家、祖屋、故园比什么都重要,就像玩古董一样,永远欣赏不够。

  一百多年来,我们家三代单传,父亲不满3岁时爷爷就病故。新中国成立那年,因家道贫穷,给我们定了一个“小土地出租”的家庭成份。直到我这一代8兄妹才人丁兴旺。

  我20岁时才离开家乡,对故土情感深厚。留住乡愁,理当吾辈。

  我讲两个这期间发生的小故事吧!的确,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了富足,然而,它也给中国的传统美德以极大污染。有一年春节回乡,我在前往古庭院的途中,正赶上大卡车给老家拉石料进村,当时四弟不在,于是我就瞎指挥“倒车、倒车,倒…倒…倒…。”突然“哐啷”一声,路基压垮了,大车连人带石块翻进了邻居家的鱼塘里。还好,司机没受伤,只是满载的石料滚进了鱼塘,车油污染了池水。此刻我不知如何是好,连声向邻居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那天上午,在我妻子的带领下,全家几十口人光着脚丫,大冬天的踏进冰冷的淤泥里,齐心协力把那一大车石头一块一块的搬上岸。她们一改城里人娇柔的模样。但,当我联系来的吊车正要从鱼塘里拖走汽车时,那位乡亲脸色一变:“不准吊!不准吊!你们不但要赔偿大鱼,鱼苗也得赔。车拉上岸还要给钱,压坏的路还得修”。

  鱼塘主人起初一张口要四仟元的“放行费”。于是我请来镇里的书记,好说歹说达成协议,给了他两千元的“买路钱”。然后鱼塘里的大鱼按市价过秤,鱼苗高价赔偿。

  他要我立马付钱。此刻,我心里一阵酸疼,有着无尽的不解。心想,当今这个世道怎么啦?我们还是亲戚?又是儿时的伙伴?他怎么会变成这样?

  单就那一次事故我个人就损失了一万多元。

  让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乡亲又是非常支持我的,几年来,他们零零星星一直辛苦为老家干活,我也从不亏欠他们每一天的工钱。与此同时,村民们也享受着古庭院带给的诸多好处与方便。

  特别是2013年夏天发生的另一件事,更让我改变了过去一些不好看法。那次我二弟承包村里的扶贫项目——修路。为了省心,他转包给一位小伙子,没想到小伙去异乡找了一个体弱多病的民工,干活的第一天就出了大事。午饭时,二弟路过河边发现施工者的一双鞋,估计可能是洗手的人掉进了河里,于是赶紧跳下去打捞,可捞上来时此人已经没气了。

  说来也凑巧,那天我刚好从北京回贵州参加活动,侄女婿去遵义机场接我,一上车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两天您不要去乡下老家哈,古庭院那里出了点事。”

  我问:“是什么事?”

  他说:“两个小时前淹死了一个人。这事你千万不要去管,与我们家无关,要是他们知道你这位名人回来了,岂不漫天要价?”

  就这么一件原本与我毫无关系的事,正因为事出在古庭院河边,又是我二弟揽的活。死者家属一开口就要40万。后来经双方镇领导出面确认死因“怪自己”。可死者方不服,几次运来花圈,想在我们家庭院外设灵堂。就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去封路,乡亲们几次把拉花圈的车拦在路口。为避免发生更大冲突,我们家最终承担了21万元的安抚费。真是飞来横祸。

  为了感谢大家声张正义,事后我宴请全村的乡亲们。当县委书记听了我讲完此事故时,他说:“杜老师啊,您怎么当时不给我们讲一声啦,让你们家来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我说:“最好少给政府添麻烦”。

  在我们家古庭院的劝勉楼下,刻有我一首诠释杜氏家训的藏头小诗,她表达了我人生的真悟和对后生的深情寄语。诗名就叫《无题》:

  公正成就家国兴,

  慈善撼动山海情;

  勤奋求索一生苦,

  和睦安民全凭心。

  仁者只需三亩地,

  礼仕让他七桶金;

  谦逊待客八方走,

  诚恳处事两袖清。

  德性好坏定命运,

  爱憎分明藏胸襟;

  博学多才不傲势,

  贤惠端庄树人品。

  义气莫可太纵容,

  节贞风骨照后孙;

  孝敬二字最难读,

  真忠怀揣天下行。

  在修复与扩建古庭院亭台楼阁的十年中,用去了我多年来积攒的稿费,在别人眼里我是位名家,可至今我个人还没自费出版过一本书和一张歌曲光碟。我促成了省、市、县资金为杜家堰坎新修了乡村公路,文化广场,停车场,河道治理以及饮水工程改善。

  如今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得到各方人士的重视。名家大师纷纷免费题词,这些充满文化内涵,能流传远久的墨宝我都刻匾立碑。其中有大书法家欧阳中石、李铎写的“杜家堰坎”,有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写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和“杜家堰坎古庭院陈列馆”。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写的“战友之歌,催人奋进。书敬军旅作曲家杜兴成同志”。还有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写的“国学堂”等。这些书法、对联、锦句、题词把老家老宅装点得更加富有文化底蕴。2015年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杜家堰坎古庭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清代古庭院吸引着众多中外来客,耀然于黔北大地,扬名于贵州高原,成为“春晖行动文化宣传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她更是人们品味家族历史,了解诗乡文化,前往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刘明科等网友们看后,赞誉不绝:

  浓浓的故乡情,杜老师的文字里始终流露出深深的情感,佳作欣赏了!

  古院新生诉衷情,难说其间苦与辛,做件好事不容易!几人读懂作者心?!

  幺爸,你与我爸爸同名同姓,我为你骄傲......

  文好,题材好.....

  散文不散, 主题集中。 乡情蕴含在古院之内, 文采洋溢于椽笔之锋。 好文章,值得吟诵......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8-09-19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