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从江小黄村侗族大歌和新农村建设一起唱响

  小黄——这个山窝窝里的小山村如今名声在外。现在这里每天游客100余人,旅游年收入可达250万元,人均纯收入2547元,集体经济积累达100万元。可是谁能想象这个村在2002年前竟是一个生活水平在温饱线上徘徊,人均纯收入仅968元,集体经济不足5000元的贫困村。

    是什么让小黄村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侗族大歌”和乡村旅游。

    紧紧抓住侗族大歌和乡村旅游这条主线

    小黄村距从江县县城24公里。在侗族大歌唱响和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这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自于水稻种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然而,小黄村却拥有着其他村寨无法比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这里沿袭了几百年来侗族古朴生活习俗,保持原始的侗族特色服饰,蕴含丰富文化的鼓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物,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这里的侗族大歌被专家学者称为“清泉闪光之音乐”、“天籁之音”,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小黄姑娘远赴法国巴黎演出,轰动这个世界艺术之都。1996年该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丰富、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外来游人。

    “侗族大歌”和乡村旅游成了小黄村致富的命脉。作为全村的引路人——党支部看清了这个资源。于是支部认真研讨,形成了以“旅游富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思路。凭借侗族大歌唱响全国,蜚声国际的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文化新村、中国侗族大歌第一村、不夜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思路决定出路。村党支部于是迅速组织20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周边村寨考察学习,请来专家实地考察、规划。召集村里的歌师、戏师等民间艺人,将其所编歌曲、戏曲加以记载。并成立了侗研学会,组建了艺术团,建立了侗族文化室,组建了56个歌队,让侗族大歌进入课堂。到县里争取到了旅游业启动资金。修建了2座公厕,用青石板硬化了寨中步道,制作了100多个垃圾箱,清理了河道,修建了低蓄水坝,制定了《环境卫生公约》。仅半年的时间,小黄的村容寨貌焕燃一新。

    2003年11月28日,作为第一届“中国侗族大歌节·西部从江椪柑节”分会场,小黄村以规模宏大的千人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倾倒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1000多名游客,成为整个大歌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当天仅门票收入就达2万余元,食宿收入达3万余元。

    初次尝到旅游开发的甜头后,村党支部更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于是组织人员一边上县州省跑项目,一边组织群众投工献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两年里,全村群众捐献木材3000多立方米,义务投工近10万个工日,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了1座长达86米的“德高”风雨桥,新建了独具特色的寨门,新建了3座侗族鼓楼,维修了4座风雨桥,修建了侗族大歌传承陈列室,将20余幢砖混结构房屋包装为木质结构楼,用青石板将占地3000平方米的鼓楼坪辅设成为民族风情表演中心,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建起了消防池,修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平整了通村公路……

    从乡政府回来任村支书的潘玉锦介绍说,目前小黄村已有53户从事“农家乐”和“歌堂旅馆”经营,有11户从事旅游纪念品销售,有8户从事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乐器的加工。小黄村自2004年作为全省优先开发的民族旅游村寨以来,该村共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

    在村里办起第一家旅游接待站的原村委主任贾元金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说:“侗族大歌为我们带来了游客,现旅游业已成为我们村的主要产业。今年五一期间,我家就得了几千块钱,去年一年收入一万多。”

    正在采访时,一对来自重庆的青年男女走了进来。谈到对小黄的印象,他们高兴地说,小黄挺不错。不愧为侗族大歌之乡,我们在一家农家乐吃饭时,两位约10多岁的小女孩就为我们唱了几首侗族大歌,让人们零距离感受了侗族大歌的无穷魅力。

  全面铺就风情表演和文明新风这条辅线

    要让小黄的旅游不断升温,仅靠小黄村现有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村党支部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派到外地去。将100余名儿童送到张艺谋学校学习,同时建立了侗族风情表演培训基地。对村中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进行了培训。将村中部分青年男女输送到全国各大城市,从事民族风情表演。潘婢爱等几个姑娘组建的表演队为北京一家艺术团表演,使该团直接增加50万元收入;潘婢花等人组建的表演队巡回全国各大中城市表演,几乎场场爆满,每人月收入6000元以上。目前,全村在外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有400多人,这部分人每年每人给家乡寄回少则三、四千元,多则几万元的劳务收入。民族风情表演一方面宣传了家乡独特的民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为该村农民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财源。

    为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旅游发展。村党支部兴建了活动室、阅览室、篮球场和有线广播站,并经常举办晚会、唱大歌、演侗戏,丰富群众的生活。广泛开展“五好家庭”、 “卫生文明户”、“旅游接待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此外,积极组织村里的群众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在全国民歌擂台赛上,小黄姑娘荣获“歌王奖”;贾木兰一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栏目,精彩的侗族风情表演使他们荣获了“魅力家庭秀”;在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小黄十姐妹一举夺得民间唱法最高奖项——金黔奖。新时期农村的文明风貌在小黄村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小黄村真不愧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黔东南州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6-06-14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