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贵州“非遗+扶贫”真行

  日前,贵州省“非遗+扶贫” 暨传统工艺振兴管理者培训班园满收官。

  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6日,2019贵州省“非遗+扶贫” 暨传统工艺振兴管理者培训班在贵阳成功举办。

  来自全省9个市(州)文旅局、贵安新区、县(市、区)文旅局非遗工作者共100人参加培训。

  培训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传统工艺振兴相关知识及典型案例学习和考察,非遗小镇建设、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及非遗扶贫等相关知识。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黎盛翔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举办2019贵州省“非遗+扶贫” 暨传统工艺振兴管理者培训班,目的是认真梳理一年来非遗工作取得的成绩,尤其是总结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经验,以便谋划2020年的非遗工作,特别是在决胜脱贫攻坚方面,发挥好非遗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10万余传统手工艺人接受培训……

  近年来,贵州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共培训了10万余传统手工艺人,实实在在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让这些文化持有者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践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一批传承人激发了创作潜能,丰富了作品题材,拓展了应用空间,解决了发展难题,并引发出传统工艺的跨界交流与合作,培养出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的领军人物。这不仅极大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同时非遗的引领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黎盛翔介绍,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等政府部门决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

  2017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贵州配合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制定了《贵州省传统手工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极力探索贵州振兴传统工艺与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创新性模式。

  对于举办“非遗+扶贫” 暨传统工艺振兴管理者培训班,黎盛翔认为,这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一次文化行动。

  培训班的老师均是在非遗领域和旅游领域都相当知名的专家。

  希望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在各市(州)、各县(市、区)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创性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尤其在传统工艺项目的保护方面,一定要努力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使其达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要求。

  此次培训班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

  在为期7天的培训中,除了理论课以外,主办方还组织学员们走进贵阳市非遗小镇、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及传统工艺市场和黔东南非遗扶贫工坊进行学习考察,探讨非遗扶贫案例。

  树立贵州本土文化自觉

  2020年 1月4日,为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全省非遗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培训班的学员到雷山县麻料村考察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目前,麻料村以“协会+公司+贫困户”抱团发展,设立银饰工坊14户,带动农家乐发展8户,开展银饰加工销售、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将银饰锻造与旅游结合起来,带动麻料村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贵州省非遗中心副主任龙佑铭介绍了麻料村的发展模式。2018年4月,全国第一所“银匠免费培训学校”落成,来自全国各地体验苗族银饰技艺的游客越来越多,收益随着增长。近期来自全国各地体验苗族银饰技艺的游客日趋增多,麻料村在利用银饰工艺助力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事实上,传统银匠村的发展经历已经成为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麻勇斌在授课时坦言,采用传统视角看待非遗保护,用主流视角弘扬发展非遗,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走进大众视野。保护非遗不是封锁保留,静态保护,而应当高质量发展非遗产业,让非遗人创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当代社会作出贡献。

  麻勇斌建议,在新的发展条件下,非遗集成传承与集成创新,是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基础。而非遗的集成传承与集成创新意义,尚未引起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关注,迫切需要非遗保护利用的有关职能部门抓紧探索。

  培训期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汪文学结合案例,阐述贵州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贵州要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一是要讲好贵州故事,全面搜集、整理贵州丰富而多元的浪漫民族民间文化元素,编辑出版一批“浪漫贵州与诗性中国”等读物。二是要做好“苗疆走廊”的旅游规划方案。三是做好国家长征文化公园规划。四是县级及乡村层面的文旅融合,要充分重视地方上“万事通”,即发挥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十分熟悉的知识群体的作用。政府今后也应像“非遗传承人”那样,赋予这些人某种文化身份,以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县域和乡村文化建设。

  “贵州文化事实上长期以来一直被外界书写、定义和描述。贵州自身应积极推动‘黔学’研究体系的构建,树立贵州本土文化自觉。”汪文学说。

  让更多的人共享传统工艺振兴的红利

  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交流、现场体验,学员们对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当下进行回味,对续写未来充满想象,思考探索如何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当下社会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

  习水县文体旅游局非遗中心负责人张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此次培训,我感受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创新。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入普查,加大宣传力度,培训更多传承人,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搭建展示展销平台,组建更多市场主体,为壮大全县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贡献更多力量。”

  平坝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焦玉卿认为,通过培训,个人从文化高度进一步了解非遗在贵州文旅融合、扶贫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员之间分享了不同地方非遗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自身非遗业务理论水平。今后,结合非遗工作实际,平坝区将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创新非遗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屯堡地戏、苗族真丝蜡染等项目与屯堡文化旅游的融合,打造非遗文化产品,为平坝文旅融合发展做贡献。

  同样,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干部付乾坤表示,培训班不仅是对一年来非遗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来年工作的再部署、再出发。当前,文旅融合如火如荼,“非遗+扶贫”成效渐显,在这个关键时刻举办这样一期培训班,是让非遗工作者开阔视野,提升认知,凝聚共识的大好契机。

  “下一步,黔东南州、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将严格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坚持走‘非遗+旅游’‘非遗+扶贫’两条发展路线,继续深入实施传统工艺传承人群研培工作,挂牌建设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推广‘一门技艺,带动一个村落’的麻料振兴案例,让更多的人共享传统工艺振兴的红利,更好地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付乾坤说。

   贵州“非遗+扶贫”真的行。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01-11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