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长滩美食

作者:熊媛媛 2022-05-13 点击数:

走进锦绣长滩美食,品味苗族千百年来的美食文化积淀,锦绣长滩美食已经逐渐带你一起步入苗族饮食文化的殿堂。

一、姊妹饭

姊妹饭是民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必备的传统美食,用糯米加工处理制作而成。

  (一)姊妹饭的来源与意义

苗族习俗。关于姊妹饭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苗族寨子里有一对姐妹的子女,姑娘叫阿娇,小伙叫金丹,两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彼此相爱,可按照旧时苗家习俗“还娘头”,姑表优先,姑姑家的女儿必须要嫁给舅舅家的儿子,阿娇不愿嫁舅家,金丹也不愿娶别的姑娘。因为怕父母发现,两人只能常在野外偷偷约会。每次,阿娇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糯米饭带去给金丹吃,后来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家人和族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农历三月十五前后,青年女子便上山采集可食野生植物,取汁把糯米染成各种颜色,蒸熟后用手抓食。伴以腌鱼、酸汤,香甜可口,风味独特。吃姐妹饭风俗沿袭下来,便有了姊妹节。到了三月十五姐妹节这天,各家都吃姊妹饭,青年男女聚一起,载歌载舞,姑娘则以姊妹饭款待亲朋和恋人。每逢农历三月十五,苗寨里都准备好五颜六色的姊妹饭,欢天喜地地过姊妹节。在这一天,如果有外寨的后生们来作客,会得到姑娘们的热情招待。临别时,小伙子向姑娘讨姊妹饭,姑娘便用篮子或新帕子盛满姊妹饭送给小伙子,饭中往往藏入了姑娘心中的暗示标志——“谜子”:如果藏的是松针叶,即是示意后生要用绣花针和丝线酬谢姑娘;如果藏的是一对筷子或红花瓣,那就叫小伙子快点张罗把自己娶过门了;如果饭里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告诉小伙子彼此不合缘,请不必徒费心机了。

姊妹饭有如无字的情书,撮合了无数美好姻缘。

  (二)制作方法

姊妹饭是苗族姊妹节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传统的姊妹饭有黄色、黑色和白色。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苗家人为了更好地宣传苗族姊妹节,在姊妹饭中增加了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

红色象征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蓝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黑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五彩姊妹饭的寓意美好,是苗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料:糯米1千克

辅料:糯米染色植物:苋菜(红色),黄饭花(黄色),菠菜(绿色),乌饭叶(黑色),蝶豆花(蓝色)各200克

制作过程: 将糯米浸泡4小时,淘洗干净,捞起滤干,分为五份,留1份白米,其余4份分别盛入容器中,每份注入清水400毫升,分别放入1种染色植物泡制的色水。浸泡糯米10小时染上色;捞出滤干水分,把5种不同颜色的糯米分别上笼蒸30分钟至熟倒入簸箕,拨散晾冷,混合搅拌即成。

味型:微甜

特点:色彩艳丽,软糯清香

随着时代的发展,姊妹饭也从以前单一的白色和黄色增加了其他鲜艳有食欲的颜色。

二、渣辣子

秀眉故里,苗疆腹地。当地苗族同胞对一种叫渣辣子的调味料近乎痴迷,几乎每家每户必备渣辣子,人人会做渣辣菜。渣辣子是一种四季皆宜的美食,不分季节制作,味道鲜辣可口,是台江人民喜爱的一道美食,也常用来待客。它色泽鲜红,味觉层次甚为丰富,集香、辣、鲜、酸、嫩、咸、脆于一体。是只有贵州才有的佳品,无论是多么平淡无奇的食材,加入糟辣椒,也会成为当地人眼中的一盘珍馐。

(一)制作过程

渣辣子与黔东南州特色糟辣子在制作上相近,但比糟辣子工序更加繁杂,最大的特色就是放入糯米和粘米一起腌制,可作为调味料使用,也可以直接制作成菜。

渣辣菜香辣可口,滑而不腻,是一道开胃佳肴,制作简单,但是原料渣辣子制作相对复杂,在原料选择及与糯米、粘米的搭配上非常讲究。

龙两四今年69岁,从小就跟随母亲制作渣辣子,每年必做。据龙两四介绍,渣辣子的制作在用料配备上非常讲究,需用红透的辣椒切碎,合上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粘米,放瓷坛腌制一个月左右,再用石舂舂碎而成,也可用机子打碎,但石舂制作味道更佳。舂碎后的渣辣子放在坛子里,作为调味料备用,常年可食用。

原料:

糯米200克,香米100克,糟辣椒25克。

调料:

盐5克,米酒10克,色拉油60克,葱花2克。

制作方法:

糯米和香米洗净,磨成粉,加入糟辣椒、盐和米酒调拌均匀,放入坛子内,密封后灌满坛沿水,存放7天以上,取出再次搅拌均匀。

(二)多元吃法

台江苗族群众的饭桌上最为常见的几道渣辣菜,主要是渣辣汤,渣辣粑,渣辣牛肉,渣辣鱼等。接下来就详细介绍其中两种渣辣菜的做法。

渣辣菜:渣辣子可以直接与白菜、豆腐、河鱼等大杂烩煮汤,叫渣辣汤,出锅后撒上蒜苗和香菜,色香味俱全。特点:不放油,制作简单,酸辣开胃、滑而不腻。

渣辣粑:渣辣子也可以直接放在热油上煎,做成渣辣粑,做渣辣粑的渣辣子在腌制时要考虑糯米和粘米比例适中,糯米多则煎制的渣辣粑会过于柔,粘米多则过于散,都不易黏成粑。特点:制作简单,香辣可口,不需任何配菜。

三、蒿菜粑

“蒿菜粑”是台江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在台江地区也称“绵菜粑粑”、“桐叶蒿菜粑粑”,其加入蔬菜或野菜而比纯大米粑粑营养价值更高。蒿菜粑粑,可以称得上是每个台江人儿时的美食,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它的那一刻起,就永远留下了那份记忆——记忆中的蒿菜粑粑,还有儿时常给你做粑粑吃的那个人。

(一)蒿菜粑的来源

相传元末明初时,桐城大旱,龙眠山麓下的百姓们颗粒无收,只得上山去挖野菜、捋榆树叶子充饥,发现蒿子既嫩又香,嚼之无渣,稍有点涩,但经水烫泡后也就涩味尽除,便将蒿子与米粉揉合做成粑。熟粑香味纯正,绵软爽口,回味无穷,食后不仅没任何负作用,而且还大大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吃蒿子粑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代代相传。演变到现在,三月三吃蒿菜粑已经变成了辟邪驱疫的一种形式。三月三吃蒿菜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病邪所侵。

(二)蒿菜粑的制作过程

1.采摘新鲜的蒿叶,只要嫩叶,底部老掉的叶子不要,(选择没有污染/打药的地方),把蒿叶带回家。

2.洗一遍后,用盐水泡一会,然后水开入锅焯水一次,捞出,然后再倒入无油干净盆中,水加足,加盐,用盐水泡一天,期间记得半天换一次水,可以最大程度地去除蒿叶的苦味。(如果你急着当天要吃,最好多次搓洗,拧干,搓洗,再增加糖盐的分量掩盖苦味,否则忽略括号内)。

3.再清洗泡好的蒿叶清洗直至无杂质,捞出,挤干水分,放在切素食的那面砧板上,切成小段,然后把蒿叶剁碎,并挤出其中的汁液。(蒿叶末极细,加入面团中会有别样的口感)

4.准备一干净盆器,倒入蒿叶,糯米粉,粘米粉,比例为蒿叶末:糯米粉+粘米粉=1:1

5.揉好面团,做成饼状,入蒸锅,大火30分钟,闷5分钟。

四、腌鱼腊肉

虽说腊肉很多地方都有制作,但不同地域的腊肉都有不同的口感。腊肉是台江同胞过年期间家中必备的食物,年夜饭上腊肉始终占着很大分量,苗家腊肉不是工业化的生产,家家熏制出来的腊肉味道都不同。

  (一)苗家腊肉的来源

腊肉传闻是苗族人发明的。传说苗族人是蚩尤的后裔,黄帝、蚩尤大战后,蚩尤族一路兵败,直到云贵、湘西一带才有喘息机会。虽然生存下来,但经常受到黄帝族人的袭击,仓促逃难之际,牲口、粮食不易带走,于是有人就想了个法子,把粮食做成糍粑,把肉类先腌后熏,这样做不仅容易携带,而且便于保存,经久不坏。这肉就是腊肉,属于战争干粮。

腊肉因在腊月间熏制而得名。熏制腊肉的过程很讲究,猪肉要肥瘦相间,四指厚为佳。腌制前,用盐、花椒在肉身上用力揉搓,让盐和香料尽量融入肉中,放上三五天,就可以熏了。熏腊肉的材料越复杂越好,什么花生壳、松柏枝、瓜子壳都可以往熏房扔,这样腊肉的味道才丰富。去苗家吃腊肉,肯定家家味道不同,这都是因为熏制时用的材料不一样。

  (二)腊肉的价值与吃法

腊肉的营养物质是不可忽视,腊肉有很多的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这些营养物质不仅能够给我们充足的能量,也能够在我们成长的阶段给予我们很多所需要的钙物质。说到这腊肉的营养,那就不得不多提一下这腊肉的功效了,腊肉和其他的肉类不一样,腊肉能够帮助我们开胃消食,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腊肉还能在寒冷的冬季带给你暖身的体验,这也才有腊月美食之称。

腊肉的做法有很多种,但经过烟熏火烤过的腊肉,盐分比较大,所以腊肉的处理很重要,所以吃腊肉一般先用水煮,然后在蒸,这样吃起来比较滋润。

将腊肉煮过,可以让水分缓慢地渗入到肉中,这样可以让熏烤过的腊肉变的润泽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去除腊肉中多余的盐分。

在吃腊肉的时候应多和蔬菜搭配,因为蔬菜中的维生素有利于消除和中和腊肉中的亚硝酸盐,还能起到抗氧化作用,但是不要和干性油性食物以及汤圆糯米等食物同食,这样不利于消化。因其腊肉在制作过程中就以食用大量的盐,所以在烹饪的时候最好不要放盐,也可以和其他菜一起搭配着炒,这样不仅蔬菜中有腊肉的香味,还能减少腊肉的咸味。

在煮腊肉的时候一定要先用温水将腊肉清洗干净,一定要洗去表面的浮尘、霉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放入淡盐水中也可以稀释出一部分腊肉的盐分。

  (三)腌鱼

台江腌鱼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特产。台江腌鱼,鱼刺已软柔,鱼内甜辣、咸各味兼有,食之别有风味。

台江腌鱼是苗家待客的传统佳肴。它色鲜味浓,吃起来爽口畅心。苗族人民习惯在稻田里放养鲤鱼,将捕捞得的鲜鱼洗净,剖开取其内脏,然后撒上适量的盐和辣椒粉,再和上花椒面等佐料浸渍,置于烟火上烘至半干,再把备好的甜酒抹上,或糯米粉放在鱼上面,一层鱼一层甜酒糟,装进坛内盖好,封严。等到半月以后,就可取出来用油煎吃,也可生吃。隔年腌鱼,鱼刺已软柔,鱼内甜辣、咸各味兼有,食之别有风味。

对淳朴的苗家人来说,腊肉腌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曾几何时,腊肉腌鱼陪伴着苗族人民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五、酿酒

苗族同胞骨子里就带着热情好客的分子,有客来,饭桌上就一定有酒,这是苗族文化的体现,也是苗族同胞喜爱酒的体现。

  (一)好酒的台江人

苗族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因而形成了饮酒嗜好之一,大部分农户都能自制酒,自酿甜酒、泡酒和烧酒,但以烧酒最普遍,在苗族社会中,酒的用量是很大的,如建新房、过年过节、婚、丧、祭神、敬神、敬0等,都要用酒,特别是做重活,放工时餐餐离不开酒。一般成年人饮酒居多,妇女平时虽不饮或少饮,但遇有宾客来到,或者喜庆之日,家中主妇也以酒相敬,客不饮或饮不力,主人怫然不快,客人不醉不罢休的心愿。因此,即使自家不能喝,也都自酿一缸储存待客。

酿制的酒中,质量最高要数“重阳酒”为传统的窖酒。其制作很讲究,系用上好的糯米蒸熟作母子发酵成甜酒,另酿制度数最高的头道酒掺入甜酒中去泡,便成酒性纯正,酒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青甜爽口。若窖在地里,时间越长,酒性更为纯正,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待亲朋的佳品和桥梁,每逢客至,常用自酿村醪,以飨宾朋。他们感到无酒不成礼仪,菜肴即使丰盛,无酒主人则感到怠慢了客,不成敬意。俗语说:“酒吃人情肉吃味”,重酒不重菜,只要有酒即使只有酸汤菜或一碟辣椒水都行。客人喝口寡酒下肚也是满意而归。酒席间,主人殷勤劝酒,当客人接过酒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时,主人便喜笑颜开,热情地跟你攀谈,若客人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豁然不快,总之,来客必有酒待为贵,因而苗族人民创造发明了牛角酒、栏路酒、双脚走路酒、团圆酒、祝颂酒、交怀酒、送别酒等等独特的饮酒礼节。长辈、客人先饮是通常的礼节,交怀对饮,换盏添兴是一般规矩,劝酒时,常引吭高歌助兴,抒发彼此间的感情,或叙述族源、史实、歌唱丰收等等,有呼有应,有领有合,唱一首,对一曲,谁唱输谁就喝上一碗,彻夜不眠,通霄达旦。

(二)拦门酒

苗族同胞们有着独特的欢迎远方客人的方式。如果事先他们知道了客人从远方而来,在很早的时候就会盛装站在寨门口迎接远方客人。而客人到来后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苗族拦门酒。

拦门酒是苗族自己酿造的米酒,度数不高但后劲很大,用牛角盛满,客人走上前来就要一气喝完,而在喝的时候不允许客人有任何的推辞表现。客人喝酒时不要用手扶着牛角,那样苗族同胞会认为你还想喝于是就会再给你灌上第二杯拦门酒。许多号称海量的朋友就是因为不明其中原因而还未进苗族寨门就被灌倒而一觉睡过时间错过苗寨做客的好机会,拦门酒之名因此而来。不过,对于酒量实在不高的人只要说明原因一般他们会酌情处理的。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