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傩文化祭仪——打替身

作者:文本:敖靖 秦仁军 图像:李光荣 2021-10-08 点击数:

铜仁是贵州省内傩文化尤其是傩堂戏的主要发源地,尤以印江、松桃、江口、思南、德江、石阡等地最为突出。无论从坛班人数、传承情况、傩师规模、祭祀仪式、傩技留存和傩戏表演等方面而言,还是从民间认可度、经济环境和傩文化需求等方面来说,傩文化中傩堂戏的保留与发展,应以铜仁为最。

其中,石阡县傩坛师最具代表者为胡定昌,其坛班是活跃在石阡境内的重要傩文化代表,坛班已传承7代。作为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堂戏省级传承人的掌坛师胡定昌,生于1943年2月,现年78岁,仡佬族,坛班位于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老寨村硐上组,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傩戏师傅。胡定昌12岁左右时随其父学艺,1979年11月受师傅胡法龙(堂兄)点化正式拜师,在学艺过程中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尊师重道,尽得师傅真传,能进行各类傩技、傩戏表演和还愿、冲傩、打替身等大小祭仪。艺成后仍谨遵师傅教诲,在为周围相邻、事主做法与傩戏表演时认真、严谨,一切以事主所求之事为准。

民间传统社会中,家中有人病重或精神、身体异于常态如似“鬼魂附身”,但经现代医学检测身体、精神无疾病与障碍时,常求助于傩坛师为其行“打替身”之法。简言之,傩坛师将茅草结扎成人后施法将鬼魂附在茅人身上,通过祭祀、做法和问卦等形式完成仪式,后扫送主家身上鬼魂,将茅人和纸钱送至三岔路口旁挖焚烧后再掩土恢复。

此次石阡县龙地坝主家杨氏因家中儿子近年来突现抑郁后较为自闭,较少与同龄人交流,加之家中其它诸多不顺事宜,疑为所逝高堂挂念孙儿和家人,遂请来胡定昌为其做“打替身”法以还家康。“打替身”所需有茅草扎成的茅草人一个、鸡两只、羊一头、黄纸做成的纸钱(用黄纸做五阴钱,表示阴阳齐行)若干、由纸马木模板印刷而成的“纸马驼钱”若干、刀头肉、豆腐各两坨、盛放茶、酒、水的杯子三个、插香米两升、香烛若干、雷霆都司院统兵都督大元帅旗一帜、记有主家生辰八字的“戒文”一张、竹篾做成的香盘一个、红纸裁剪的香火若干、木卦三对、祭牲砍刀一口。

将上诉所需材料准备完毕后,胡定昌为主家所做“打替身”法主要程序为:首先,经祭仪后做好的茅人在主家堂屋布置好的香案前用鸡冠血点相开光,祭仪中唱念祷词,经开光后的茅人可称为“茅仙”;其次,傩坛师在坛前唱念词诀、做法,禀明此次替身缘由后,敬茅仙吃酒并与之对话交谈(该过程约持续一小时左右),对话和茅仙是否同意为主家消灾弥祸的结果以问卦形式来证明(看卦象为阴卦、阳卦和顺卦以示);再次,傩坛师带茅仙随主家乡亲进主家先祖坟地,在主家所逝高堂墓前杀鸡砍羊以祀亡者,期间焚香烧烛贡牲,念词做法;其后,傩坛师带茅仙回主家进行扫送仪式,走遍主家所有房屋角落,扫污除秽驱邪送鬼;最后,将茅仙同纸火装入香盘内,送至适宜三岔路口有黄土处挖坑共焚之,后掩土复原道路形状,完成“打替身”仪式。

“打替身”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背景下仍存于乡土社会的民间活动,那些无法用现代科学和医学解释的“身体”与“精神”的“疾病”状况,通过“打替身”得到好转和恢复,同时也是地方傩文化中傩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摒却那些现代人思维中的迷信偏见与仪式过程中的瑕疵之处,应体会到的是那种大众求助于傩仪的,基于人对健康、安宁、家庭美满和精神富足状态的朴素愿景表达。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