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贵州深山的神秘傩文化——福泉阳戏

作者:文字:秦仁军 敖靖 图片:李光荣 2021-07-19 点击数: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傩仪活动,由古代驱邪纳吉的傩舞发展而成,盛行于商周,自明朝初传入福泉后得以扎根和发展相传。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中“乡人傩”的一个分支,属民间傩戏系类。明代时有48坛,清代时有18坛,目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有4坛,分别是:金山街道马田、陆平镇沙子坎、龙昌镇黄土哨、道坪镇谷龙,其中最活跃的道坪镇谷龙这一坛。

福泉阳戏明清传人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有傩文化专家学者认为,福泉阳戏是原始傩文化中以讨好神灵为目的的阴戏演变成娱人纳吉为目的的分水岭,是由酬神衍变为娱人的桥梁,是联系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纽扣。有戏曲专家学者认为,福泉阳戏属于向戏曲发展过渡的中间层次,具有我国戏剧表演的雏形,是中国傩文化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原生态的阳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福泉阳戏由内坛与外坛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坛具有还愿的性质。内坛举行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坛法事,有迎神、酬神、送神等仪式,并举行“顶华盖”“含红铁”“悬戥吊斗”“徒手砍鸡头”等特技(法术)表演,内坛法事不戴面具。而外坛一般都叫“戏”或“演戏”,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戏剧表演。分武戏和文戏,武戏剧目有《古城相会》《霸王别姬》等,文戏剧目有《孟姜女》《梅花踩塘》等,现存剧目有100余个,表演时须搭台和戴面具。

道坪镇谷龙村的福泉阳戏包括阳戏和傩戏。阳戏称为两坛菩萨,阳戏顶敬的神是川主、土主和药王三圣,主要祈祷四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口清吉、老幼清安、相邻和睦团结。主要出场有28维戏剧,分为79个剧目,如《请神童子》《点酒娘子》《过五关》《韩信追霸王》等。而傩戏顶敬的神是东山聖公和南山聖母,有24段工序:开坛、请水、文书、杀丈、造盘、扫盘、解吉、行香、参灶、赛神、领牲、回熟、交钱、立楼、造席、安营、扎寨、安坐、迎聖、保壮、娘娘上转、娘娘游城、送神、安香火等。

福泉阳戏有舞有唱,唱腔高亢,伴奏不用丝弦,全部是锣、鼓、镲等打击乐器。其中的“傩腔”是阳戏独有的曲调。基本音调为九板十三腔,唱腔的结构形式、结构特点是我国戏剧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包括音乐、表演、道具等艺术因素在内的综合形态,也是一种特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福泉阳戏戏剧内容丰富、唱腔高昂优雅、动作大方朴素、语言有趣诙谐,演出时气势热烈,观看者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每逢春节,福泉市的阳戏传承人都要为群众表演阳戏,周边县市的很多群众都来此地请福泉阳戏班到该地请神、还愿和演出。戏班还时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吸引省内外游客到谷龙村观赏阳戏,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每年六月初六阳戏文化节招徕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深入福泉当地感受这一古老戏剧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福泉阳戏文化馆的建立,则肩负着传播阳戏文化和弘扬民俗文化的两大重任,对民族间的文化学术交流以及国际间的友好往来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5年,福泉阳戏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以“福泉阳戏”为代表的“贵州阳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月15日,2021年贵州·福泉第七届阳戏文化活动节在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镇谷龙村成功举办。福泉阳戏从大山走向世界,从民间走向国际,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多年来当地村民、阳戏传承人积极挖掘和丰富村民文娱生活,保护和传承阳戏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当地村委与各级政府相关单位积极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发展,重视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福泉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对“保护民俗、展示非遗、传播文化、服务群众”的理念的坚守与贯彻。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